2025年已过半,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各地金融监管局开具的罚单显示股票配资平台哪个好,上半年,各险企及保险中介机构共计被罚款约 1.9 亿元,共获罚单 1100 余张。与去年同期相比,罚金情况变化明显。另外,在人员处罚方面,上半年共有 69 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其中 30 人被终身禁入,处罚力度显著加大。
从违规主体来看,财险公司累计被罚超 1.15 亿元,占比约 60%。从违规原因来看,财险公司、寿险公司被罚原因各有特点,但 “造假” 问题是各险企被罚的共性问题。纵观监管机构开具的罚单,编制虚假材料等 “造假” 问题是最高频的被罚因素。从上半年的处罚情况来看,保险业合规之路依然艰巨。
相关专家指出,2025 年上半年保险业的罚单数量和金额均呈现出显著的特点,不仅仅反映出监管机构加大执法力度的决心,也显现出行业内部存在众多合规的问题。从当前情况来看,规范保险市场,依然在路上。
罚金情况与人员处罚力度加大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同期,保险业被处罚的金额约为 1.5 亿元,与之相比,今年上半年保险业的整体罚金有较大变化,相关监管部门对险企及各保险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此外,从上半年监管机构开具的罚单来看,多数罚单对机构与个人都采取了处罚措施,对个人的追责已成为保险业监管常态。
上半年被处罚的各类公司中,财险依然占大头,无论是总体被罚金额还是单家被罚金额都较寿险公司更高,其违规行为的性质相较于其他类型公司更为严重,涉及范围也更加广泛。从具体公司来看,上半年监管机构开具的罚单中,财险公司中罚款总额最高的是人保财险,被罚金额总计超 2500 万元,其中单张高额罚单罚金高达 1115 万元,其中,总公司被罚款 430 万元、分支机构被罚款 685 万元。同时,对 26 名相关责任人员被给予警告并罚款共计 184 万元。违法事项包括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报批或者备案的车险、农险、保证保险条款费率,相关报告、文件等内容不真实、不准确,未按规定办理再保险业务等;其次是泰康在线,罚款总额约为 1033 万元,因未严格执行条款费率,无资质代理销售寿险公司保险产品,编制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资金运用管理不到位等,公司被罚款 823.36 万元,没收违法所得 210 万元,罚没合计 1033.7 万元,同时 12 名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 131 万元。
人身险方面,平安寿险罚款总额达 543 万元排名第一,涉及违法事项包括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欺骗投保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等。中国人寿被罚款总额也接近 529 万元,排名第二,涉及违法事项包括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费率导致多收保费、虚挂保险代理人业务套取佣金等。
除了罚金大幅上涨之外,监管机构对相关涉事人员的顶格惩罚力度也在加大。不管是 3 年、5 年的禁入期限,还是终身禁入的顶格处罚,被罚人员数量均有明显增加。在受到终身禁入处罚的从业者中,个险代理人最多的违法事项是欺骗投保人,此外,其余从业人员还有编制虚假材料进行虚假承保理赔、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利益事项、虚构投保标的虚假理赔以及员工私刻公章骗取客户资金等违法事项。
被罚终身禁入的人员之中,不乏一些关注度较高的案例。例如,因在股权转让许可申请中提供虚假材料,时任信泰保险董事长的邹平笙被处以撤销任职资格并终身被禁止进入保险业的严厉处罚。
从处罚事由来看,无论是财险公司,还是寿险公司及保险中介,其被罚的共性问题大多落脚于 “造假”,除了欺骗投保人这类多发于一线的问题,编制或提供虚假报告、虚列费用等是各企业或机构被罚的常见事由。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开出的罚单中,不乏因编制虚假资料等问题被处罚的案例。例如,众安财险就因为通过关联方虚假列支费用等问题累计被罚 180 万元;对中国人保财险公司的处罚中也包括相关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不真实的问题。地方上对险企造假的问题也是 “零容忍”,例如太保财险台州中心支公司因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等问题被罚款 37 万元;人保财险云梦支公司、孝昌支公司先后因编制虚假资料被罚 20 万元。
保险中介市场也曾因为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被处以百万罚单。例如,浙江监管局以妨碍依法监督、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等事由对杭州建安民生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及相关人员合计处以 100 万元罚款。
无论是不断增长的罚单金额还是愈加严厉的违规处罚,都体现出行业 “强” 监管基调持续。
财险公司成为违规重灾区
整体来看,上半年,财产险公司处罚频次显著高于人身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资管公司。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财产险公司业务范围较广、涉及的业务环节较多,如车险、农险、责任险等,导致违规行为相对更为多样,处罚数量相对较多。
从处罚原因看,“五虚”,即虚假承保、虚假退保、虚挂保费、虚列费用、虚假理赔,是财产险公司出现频率最高的违规行为。
例如,复星保德信人寿山东分公司及相关负责人因编制虚假文件资料,被山东金融监管局罚款 13 万元;幸福人寿河北分公司及 3 名相关负责人,因财务凭证所附报销资料虚假、虚列培训套取费用、银保专员佣金回流等问题,被河北金融监管局罚款 62 万元;幸福人寿河南分公司及两名相关负责人,因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被河南金融监管局罚款 59 万元。
“‘五虚’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存在恶性市场竞争和保险公司内部机制有漏洞。”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五虚” 已成为一些保险从业人员获取违法所得的重要手段。
自 2022 年以来,不少保险从业人员公开举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负责人通过虚假报销,侵占公司财物,通过虚假增员、虚假产品说明会套取各项佣金、奖励、绩效奖金,一些保险机构高管人员近亲属通过虚列费用、虚构业务等方式,违规经营保险中介业务,为保险机构及其高管人员套取费用。
尽管这些违规行为大多被金融管理部门查处,但仍然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给保险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面对市场乱象,金融管理部门在不断加大整治和处罚力度的同时,也逐渐加大了对保险各细分领域的改革力度。例如,今年 4 月,北京金融监管局办公室发布《北京金融监管局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要重点整治 “五虚” 及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等突出问题。
“监管部门的行动旨在解决市场乱象,引导保险行业健康发展。”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总的来看,近两年,强监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去年 9 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严肃整治保险违法违规行为,优化行政处罚工作机制;今年 7 月 1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处罚办法》正式实施,不仅优化了行政处罚管辖及协同机制,还明确了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行政处罚管辖分工规则。
“随着监管穿透式检查常态化,保险市场乱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保险机构也需要强化内部控制、优化业务流程,尤其要在数据真实性、销售规范等方面弥补短板。” 业内人士表示。
典型案例凸显行业问题
人保财险:“千万罚单” 敲响警钟
2 月 8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蛇年第一罚”,人保财险及相关责任人被处罚,这一罚单成为行业焦点。监管对人保财险总公司罚款 430 万元,对其分支机构罚款 685 万元,合计罚款金额为 1115 万元,这也是近五年来保险行业首次出现 “千万罚单”。
人保财险被处罚的原因为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车险、农险、保证保险条款费率,相关报告、文件等内容不真实、不准确,未按规定办理再保险业务等。此外,人保财险共计有 26 名责任人被点名处罚,给予警告并罚款共计 184 万元。
这一案例凸显出即使是行业头部企业,一旦触碰监管红线,也将面临严厉处罚。人保财险作为财险行业的领军企业,其业务规模庞大,涉及众多领域。此次巨额罚单不仅对公司声誉造成影响,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合规经营的警钟。车险、农险等业务是财险公司的主要业务板块,条款费率的合规使用以及业务数据的真实性至关重要,任何违规操作都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
“明天系” 险企:历史违规的清算
上半年,“明天系” 旗下的天安财险、天安人寿等险企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对其历史违规问题进行 “清算”。
天安财险因公司治理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部分拟任高级管理人员未经任职资格许可即履职,违规通过信托、存款、理财、股权基金投资向关联方输送利益,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向监管部门提供虚假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等原因,被吊销业务许可证。同时,16 名相关责任人员被警告并合计罚款 253 万元,5 人被撤销任职资格,4 人被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4 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 10 年,两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 5 年。
天安人寿因公司治理报告不真实,董事尽职报告存在不实声明,薪酬管理报告不真实,高管在未取得任职资格的情况下履行职责,违规将投资资产用于担保或提供贷款,违规通过关联交易向实际控制人输送利益等原因,被吊销业务许可证。同时,12 名相关责任人员被警告并罚款共计 99 万元,3 人被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1 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 10 年,1 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 5 年,4 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 3 年。
这些处罚体现了监管部门对历史违规行为一查到底的决心,也反映出部分险企在公司治理、合规经营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公司治理的不完善导致决策不透明、违规操作频发,不仅损害了公司自身利益,也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监管持续发力,行业需积极应对
2025 年上半年保险业的罚单情况充分表明,监管部门对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强监管” 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基调。从罚单数量、金额以及处罚力度来看,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保持 “零容忍” 态度,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对于保险机构而言,应深刻认识到合规经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当前监管环境下,保险机构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加强对业务流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尤其是在数据真实性、条款费率使用、销售行为规范等方面,要加强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
同时,保险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也应发挥更大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保险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
消费者在选择保险产品和服务时,也应增强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仔细阅读保险条款,了解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责任免除等重要信息,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保险机构。如遇到保险纠纷或发现保险机构存在违规行为,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随着监管的持续深入和行业的积极整改,保险行业有望逐步规范市场秩序股票配资平台哪个好,提升服务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风险保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实盘杠杆平台_正规配资门户网_配资正规首选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