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实盘配资公司,伴随着朝政腐败,群雄并起,在那你争我夺混战不休的岁月里,当年以曹操和袁绍为首的两大军事阵营,在中牟的官渡展开了战略性决战。
你知道吗
在这场战役中
有许多关于中牟的小故事
今天小布就带领大家
走进那些传奇故事
一同探寻那些
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瞬间
鹿死谁手
在官渡之战发生地的官渡桥村东侧一公里之遥,有一个小村庄叫逐鹿营村。据传说这个村庄就是成语鹿死谁手的发生地。
展开剩余82%据传说:在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大将文丑骑马走出行营,一路巡视军情。马蹄踏踏之间,忽然路旁草丛中惊起一只梅花鹿。这只鹿眨眼之间,向西南蹿入曹军地盘,没入草丛不见踪影。袁绍听后说:“我与曹操决战官渡,正为中原逐鹿,今日鹿现又遁这决非吉兆。你立即回去,千方百计捉鹿回营。如捉鹿不着,休来见我。”
向西南逃窜的鹿远远望见前方有人,掉头再向东逃窜。恰好遇到曹洪,曹洪只好紧追不舍。追到官渡桥东边沼泽地带,鹿已不知去向。曹洪回到帅帐,向长兄曹操一讲,曹操拊掌大笑道:“如今肥鹿落我地盘,是打败袁绍的大好兆头呀!给你五百弓箭手,快到肥鹿隐没的地方四面围捕,务必擒鹿到手,不得有误。”于是曹洪率五百弓箭手,马上包围了藏鹿的沼泽地,一连三天,摇旗呐喊,只是不见大鹿踪影,曹洪心中十分纳闷。
第四天上午,他令五百弓箭手,同时四面收缩包围。自己则靠沼泽边沿立于马上,张弓搭箭、二目圆睁,专等肥鹿出来。可万没料到那只肥鹿突然从曹洪北边蹿出直奔曹、袁交界处。
远远看见北边更远处,一人跃马向鹿奔来。曹洪大叫一声“鹿在这里!”便紧加数鞭,一箭飞出,那鹿应声倒地。他飞马赶到跟前正要拾鹿,袁绍大将文丑也飞马赶到,大喝一声:“曹洪小儿,为何抢我猎物?”曹洪见文丑已到跟前,再看肥鹿头上果然有两支利箭,马上嘿嘿冷笑道:“文丑住口,肥鹿本在我军营内,是我五百神箭手逐鹿而出,明明鹿死我手,岂能为你等所有?”文丑岂能善罢甘休:“曹洪小儿,休得无礼,究竟鹿死谁手,岂能由你定论,何如现场验明,再做定夺不迟。”
二人正在争执,曹洪后边五百神箭手赶到。乱箭像飞蝗一般向文丑射去。文丑见大势不妙,便舞枪护身。曹洪便枪挑肥鹿,带领众人往回走。曹操一见肥鹿,仰天拊掌哈哈大笑,立刻命人抬来美酒百坛,犒劳曹洪和五百神箭手。至于鹿死谁手,后人自有评说这片沼泽地就是现在的逐鹿营村。
据史料记载“鹿死谁手”这个成语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文中记载:石勒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得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决雌雄,较量高下,未知鹿死谁手?”这段话比官渡之战至少晚了100多年。由此看来,石勒所说的“鹿死谁手”这个成语的诞生就源于官渡之战主战场中在中牟逐鹿营逐鹿这个典故。
曹操官渡烧书
官渡之战后,曹军大胜,袁绍仓皇败走。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个故事同样告诉人们,作为现代的管理者还应该体谅、包容下属。这样既能体现自己的胸襟,又能得到人心,何乐而不为。
好文能治病
这是一个关于读文章也能治病的故事,这事听起来有一点玄乎,但是这可是一个千真万确的故事,不仅故事真实,而且还与我们中牟有关。
东汉末年,当时的曹操身为汉代的宰相,皇帝汉献帝年龄幼小,曹操凌驾于皇帝之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各地的官员多有不服。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袁绍,想攻打曹操,但是又不能无故出兵,就让当时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陈琳在这篇文章中,用犀利的文字,列举了曹操的各种罪状,大骂曹操祖宗三代。
袁绍将这篇文章派人送给了曹操,曹操当时患有一种头风病,正卧床休息。当陈琳的这篇檄文来到曹操的大军帐时,曹操就命他的心腹曹洪为他宣读这篇檄文。
由于文章有理有据、用词犀利实盘配资公司,语言流畅,朗朗上口。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说事朴实无华,骂人不带脏字。曹洪在宣读这篇檄文时更是抑扬顿挫,正在病中的曹操听着宣读,顿时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病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随问曹洪:“此檄文何人所作?”曹洪说:“闻是陈琳之笔。”曹操笑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遂聚众谋士商议迎敌。这就引发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这场战争就发生在我们中牟的官渡镇。“陈琳之檄,可愈头风”,也由此成为一个很有名的典故。
发布于: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实盘杠杆平台_正规配资门户网_配资正规首选平台观点